日前,“你好,文化特派员!”篮彩投注软件暑期社会实践队踏入台州临海市桃渚镇芙蓉村。当青年学子的脚步与千年古村的肌理相遇,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对话在青瓦飞檐与阡陌稻田间缓缓展开。芙蓉村文化特派员陈永君与村民们共同勾勒出一幅“文化赋能乡村”的鲜活图景。
桃渚镇宣传干事陈文婷向实践队员们介绍道,“桃渚有三张国家级金名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军事古城的威严、桃江十三渚的诗意、火山地质的神奇,正通过文化脉络串联成乡村发展的密码。”伴随着她的话语,队员们的眼前仿佛徐徐展开一幅立体乡村画卷。
“桃渚有三张国家级金名片,这在台州乡镇里是极为罕见的。”陈永君补充道,“我们能够在这里看到历史的风云,看到抗倭的烽烟,看到当年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抗敌精神,也能看到岁月的静好”。当文化特派员将国家级金名片从“博物馆的橱窗”带入“生活的现场”,当悠远的历史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遗产便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这不仅是对“保护与发展”命题的创造性回答,更揭示了一条以文化自信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让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在当代乡村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双重硕果。
“这边的美丽乡村设计都是按照庭院式布局推进的,每个庭院的建筑风貌各具特色。”望着村里错落有致的民居,村党总支委员黄海剑的语气中满是自豪,“这样一来,整个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实践队员们跟随他的脚步,在街角公园前驻足——墙面上展示的芙蓉村诗词与邻家阿婆晾晒的衣物相映成趣,烟火气中升腾着文化的温度。
在印有《芙蓉山赋》的文化墙前,黄海剑表示:“我们会跟文化特派员一起挖掘村中的文化并不断宣传。希望在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下,芙蓉村能变成一个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活相结合的休闲宜居的地方。”阳光穿过叶隙,在队员们记录的笔记本上洒下细碎的光影,如同古村记忆在当代的闪回。
“陈永君老师不仅为芙蓉村和桃渚镇注入了文化发展新动能,还扮演了资源链接者和文化播种者的角色。”桃渚镇党委委员钱盈盈的话语在文化礼堂前回荡,“我们会依托陈老师的资源扩大文艺队伍建设,引进文化老师加强培训和节目创新,建立文化资源库。”其背后的文化长廊里,芙蓉村举办过的各类文化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着古村的文化活力。
夕阳为桃渚古城墙镀上金边时,《戚家军战鼓》的排练声从文化礼堂前传来。指导老师王熠昕正指导村民调整鼓点节奏:“这首乐曲总共分为A、B、C、D四个乐段,A乐段是最难的,所以这部分会练习得久一些,这里的基础打好了,后面就会容易上手得多。”她演示着击鼓时的正确站姿,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击鼓表演中去,“希望村民们能够把战鼓文化和戚家军抗倭的斗志都传承下去。”
“以前都接触不到战鼓表演,难得现在能有专业老师来教我们,这真的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队员们围住刚结束排练的村民杨大姐,她额角的汗珠在灯光下闪烁,“王老师每周来一次,教我们击鼓动作、讲戚家军故事,现在连我家孩子都已经熟记击鼓节奏了。”礼堂外,暮色中的古村炊烟与战鼓声相交织,传统文化开始有了鲜活的心跳频率,队员们不禁为之动容。原来,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在于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老技艺拥有新载体,让老故事焕发新内涵。
返程路上,车窗外的芙蓉村渐成剪影,唯有战鼓的余韵仍在耳畔。当队员们把考察笔记里的“文化路牌”“战鼓培训”“文旅融合”等关键词串联起来后,忽然明白:文化特派员播下的种子,正通过无数像黄海剑这样的村民、像王熠昕这样的传承者,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实践队员汤媛媛表示,“陈永君老师用一年时间让老墙‘开口说话’,钱委员规划的文旅融合系列活动等让我明白了: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新旧更替,而是让历史基因在当代土壤里长出新枝。”
芙蓉村的实践以鲜活事实表明:文化特派员制度犹如一把金钥匙,既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密码,也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乡村振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动实践——这既是文化赋能的魅力所在,也是乡村发展的希望之路。
——发布于2025年7月9日《学习强国》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514820267585263286&item_id=2514820267585263286&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